秦武王因为无子,这才选与自己亲近的弟弟嬴稷为继承人。当然,嬴稷之所以上位,在内得到舅舅将军魏冉支持,在外得到赵武灵王支持,这才能战胜对手,成功上位。
秦武王嬴荡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他很快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攻取韩国重镇宜阳后,秦武王也追随当年楚庄王的脚步,去东周洛邑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并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武王死时年仅23岁,并没有留下子嗣。秦国立刻陷入了诸公子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秦武王后支持公子壮,芈八子支持自己的儿子公子芾,双方僵持不下。却最终是远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被燕、赵两国送回秦国,继位为秦王。
旭哥将结合史料,从当时王位的继承制度和秦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博弈,来分析秦昭襄王嬴稷继承王位的原因。
谁有资格继承王位
从黄帝开始,国家政权的继承制度经历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夏商父子相承的世袭制,到西周时,全面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简要的概括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国君的王后生的长子,哪怕有别的儿子才能出众,也没有资格继承;如果王后生的儿子,在年龄上比别的嫔妃生的儿子年龄小,那也要立王后生的儿子为继承人,这就叫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商朝前期王位传承实行兄终弟及制,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最小的兄弟去世后,王位该传给谁呢,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兄弟的儿子,还是堂兄弟?所以引发了商朝中期激烈的王位争夺战,史称“比九世乱”,是商朝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从商朝后期,又开始实行父死子继的王位传承制度,但也有一个问题,国君一般子嗣众多,诸子势必为了王位,展开激烈的争夺,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极为不利,这就叫名分未定,人人以为唾手可得!
而嫡长子继承制完美的解决了王位传承的乱象,在宗法制上嫡子称为大宗,继承国君的权力和地位;其它庶子称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但在他的封国内,他又是大宗,他的嫡子作为大宗继承他的地位,庶子又被分封为大夫……以此类推,构建起一套稳定的宗法制度,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这就叫名分已定,各安天命。
但是如果君王没有儿子呢?实际上,秦武王死后的秦国,就面临这样的情况。这种时候,就会辅之以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所以,秦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都享有合法的王位继承权。
秦惠文王生产力比较强悍,儿子众多,但争夺王位不是谁有资格继承就能继承,还必须要看背后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从当时秦国的政局看,获得秦武王后支持的公子壮,芈八子、樗里疾以及魏冉支持的公子芾,最有希望继承秦国王位。
在一些电视剧中,秦武王遗诏立嬴稷为王,这实际上毫无根据,也不符合常理。一方面是秦武王死的十分突然,很难说,立有遗诏。另一方面,嬴稷能被送去苦寒之地燕国做人质,可见秦武王并不待见嬴稷,就算有遗诏,也不太可能传位给嬴稷。
当然,秦武王死后,嬴稷手里也是握有一张入场券的,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谁能决定王位的继承
1、秦国国内政治形势
太子之位虽说是国之根本,但从来都是皇族内部事务,所以,从当时秦国内部的形势看,下面几位大人物在新君人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惠文后,秦惠文王的王后,秦武王的母亲;
秦武王后,秦武王死后,在继位人选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公子壮,秦惠文王庶长子,担任秦国庶长之职;
樗里疾,秦惠文王异母弟,秦武王王叔,此时担任右丞相之职;
芈八子,秦惠文王宠妃,嬴稷、赢芾、赢悝的母亲;
魏冉,毕八子的弟弟,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两朝重臣,从史书记载来看,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旭哥再来分析一下,这些大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不管是电视剧《芈月传》,还是《大秦帝国》,都编排出了惠文后和芈八子之间激烈的宫斗戏,但这仅仅是为了博取收视率,也许与事实相去甚远。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对惠文后的记载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秦昭襄王二年,惠文后参与公子壮谋反,被诛杀;另一个版本是惠文后早在秦武王死之前就去世了!
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史记-秦本纪》
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史记-穰侯列传》
旭哥是相信第二个版本的,而且认为在惠文后生前,惠文后和毕八子从来不是政治上的对手。
第一,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唯一嫡子的嬴荡是秦惠文王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虽然芈八子受宠于秦惠文王,并生下三个儿子,但秦惠文王还是将嬴荡很早立为太子。所以,芈八子母子只能依附于惠文后母子,而不是对抗。
第二,假如说,芈八子和惠文后是政治上的对手,那就很难解释的通,秦武王即位后,芈八子的弟弟魏冉,还能手握重权,而没有受到打压,芈八子母子还能在秦武王死后有能量争夺王位。
第三,如果按照《史记-秦本纪》中的说法,为何同为政变参与人,也同为魏人,秦武王后在政变失败后被送回魏国,而惠文后反而被诛杀了呢?这显然有悖常理。
所以,惠文后大概率在秦武王死前,就已经去世了,不可能参与王位争夺战。
魏冉是芈八子异父同母的弟弟,自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魏冉从秦惠文王开始,就在朝中任职,到秦武王时,得到进一步重用,虽然很难判断具体任何职,但根据史书记载来看,应该处于核心决策层,具有左右局势的能量。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史记-穰侯列传》
樗里疾,秦孝公的庶子,秦武王的王叔,任右丞相之职,有智囊之称,又是秦国王室重要成员,他的态度至关重要。但他为什么支持芈八子母子,史书没有记载,纵观樗里疾一生,极力主张秦国东出,也就是交好齐楚,打击韩魏,而芈八子是楚人,也许这是樗里疾支持芈八子的重要原因。
争夺王位的另一方是秦武王后和公子壮。母以子为贵,秦武王后没有子嗣,如果让赢芾继位,芈八子必定上位,自己势必失去权势,而公子壮母亲已不在人世,拥立公子壮可以继续保住自己的地位。
公子壮是秦惠文王的庶长子,此时又担任秦国庶长,秦国庶长类似于王族的族长,在旧贵族和王室成员间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在秦献公之前,往往能够决定国君的废立,地位举足轻重。
所以公子壮自身势力就非常强大,再加上秦武王后的支持,一时之间,和芈八子一方形成对峙,双方僵持不下。
打破天平两端力量平衡的哪一根稻草来自何方?
2、赵武灵王的抉择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继承人的确定虽说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但也深受周边大国战略态势的影响,甚至一些小诸侯国的太子之位,完全由周边大国决定。
例如,魏襄王魏嗣本在秦国做人质,却被秦国送回魏国,并支持夺取了太子之位,更是在魏襄王六年,秦惠文王直接派人到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
各国之所以热衷于参与其它国家的王位争夺战,是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伐战频频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各国之间合纵连横,战略形势瞬息万变,一旦自己支持的人选登上王位,必然在外交上对自己的国家十分有利。
在秦武王去世之时,赵国正是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当政时期,推行胡服骑射,国力大增,雄心勃勃。此时,正在推行北进战略,攻灭中山国,所以要全力防范魏国,如果能在秦国建立一个亲赵的政权,就可以利用秦国有效的牵制魏国。
秦国的王位之争,正好给了赵武灵王这样的机会,秦国公子嬴稷正在燕国做人质,燕国也一直对嬴稷照顾有加,嬴稷继位对燕国也极为有利。所以,赵武灵王和燕昭王一拍即合,护送公子嬴稷回秦国争夺王位,并以武力给秦国施加压力。
此时,秦国国内局势本来僵持不下,但芈八子立即倒向了赵武灵王,转而支持立嬴稷为秦王,因为嬴稷也是芈八子的亲生儿子。就这样,力量的平衡被瞬间大破,嬴稷得以继承秦国王位,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结语:
秦昭襄王本来远离秦国政治中心,与秦国王位毫无瓜葛,然后,却被各方势力鬼使神差的推向了秦王之位,既是嬴稷的幸运,更是秦国的幸运!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间,文用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将,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不断对韩、魏、楚发动军事打击,秦国版图急剧扩大。正是在秦昭襄王期间,秦国形成了统一六国的态势,只差秦始皇的临门一脚。
然而,历史的诡危之处就在,赵武灵王扶持了秦昭襄王,而正是秦昭襄王用长平之战,敲响了赵国的丧钟。假如,赵武灵王能够看到这一幕,不知心里作何感想?
时间是无声的脚步,是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处理而稍停留片刻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