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是怎么把红薯引进中国的(红薯进入中国的故事)

烟碎雨落花甽醉小知识 2023-12-14 11:02:01 320阅读 举报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农业大国,历代人民都以农耕为生。但是因为封建时代农耕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以及极端气候影响,哪怕农民勤勤恳恳劳作,仍然饥一段饱一顿,难以果腹。

为了使百姓填饱肚子,明朝一名叫做陈振龙的商人,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带回了一根藤,之后的成就堪比如今的袁隆平袁老。

1543年,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省内一个小村庄中,虽然家中不算大富大贵,却也算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学习儒学小有所成,因此陈振龙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儒家经典。

相比于他的父亲来说,陈振龙更有读书的天分。他在还不到2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在当地颇负才名,其他乡亲都认为他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后来陈振龙却对科举一事十分厌倦,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弃文从商。

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按照我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商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应当是非常之低的。在那个人人都希望靠考中功名光宗耀祖的传统社会,他这种行为被扣上了离经叛道的帽子。

可能是受不了流言蜚语,陈振龙一家都从乡间搬进了省城,而他也正式踏上了经商的道路。

之后,他跟着商人的队伍一路去了吕宋岛因为土地肥沃,这里的作物产量十分惊人,再加上盛产黄金,经济贸易也十分发达。

陈振龙见此情形便也开始学习经商之道,不仅如此,他还在这里见到了一种国内未曾见过的农作物。

这便是我们文章开头说到的红薯。看到地面上铺满的藤蔓,陈振龙十分震惊。最令人振奋的是,这种农作物味美香甜,吃完很有饱腹感,这让他对红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野生番薯最初生长在美洲大陆的热带地区,后来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将其人工种植成功,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也将番薯作为特产带给了西班牙女王,后来,西班牙船员们来到吕宋,也将番薯带了过去,并在那里成功栽种,使其成为了吕宋人所喜爱的主食。

甘薯的生存力极强,对种植环境要求不高,完全可以“贱养”,而且亩产高达上千斤,是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的10倍。

更为重要的是,甘薯的味道甘甜,“六益八利,功同五谷”,若能作为主粮大面积种植。便可解决无数国人的“吃饭”问题。

甘薯的种种优点,不禁让陈振龙想到乡亲们食不果腹的悲惨景象,让陈振龙一想起来就痛彻心扉,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甘薯带回国内。

此后,陈振龙每每到菲律宾经商时,都会努力学习与甘薯有关的知识和种植技巧。

随着对甘薯知识的深入,陈振龙发现只要将甘薯的藤蔓带回国,便可以种出农作物,进而在全国推广开来。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说,陈振龙想要将甘薯轻易运出菲律宾基本不可能,因为出境时需要全身搜查,一旦被抓到,他面临的就是下半辈子的牢狱之灾。

陈振龙看到西班牙殖民者坚决的态度,也知道强行带走是不现实的行为,反而很可能让自己身处险境。

无奈之下,陈振龙只好将原本的计划搁置,等待新的时机。

在陈振龙出海贸易的几年间,明朝境内却发生了极为动荡的变化。

万历二十一年,天灾战乱不断,渐冷的气候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很多地方的百姓因此而遭受了十几年的罕见大饥荒。
越来越严重的灾情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得知家乡消息的陈振龙,内心同样无比焦急,下定决心要把甘薯带回国。

陈振龙经过观察发现,番薯藤虽然枯萎了,但只要往土里一栽,几天后就会返青成活。

这就意味着,陈振龙可以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避开海关的检查,从而将番薯藤带回国。

于是,陈振龙便立即行动起来,他贿赂当地土著,终于购得了数尺番薯藤。

可当时的菲律宾把红薯当成国宝,严禁出口,陈振龙想要把这个诱人的红薯带回中国的计划,又谈何容易呢?

第一次,他把红薯藏在箱子中,结果被发现后没收了!

第二次,不死心的他又再次把红薯藤给编入了一个藤篮中,但还是被查出来了,结果,他被打得鼻青脸肿,还差点被关进了大牢。

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吗?

后来无意中看到船上的吸水绳和红薯的藤极为相似,而且检查人员每次对于水绳也是视若无睹,便决定将红薯的藤缠于吸水绳中。

次日,陈振龙用上好的瓷器和吕宋的农户换得了一些薯苗,和儿子连夜将薯苗和旧缆绳编织在一起,并涂上适当的泥巴,既可以更好的掩藏薯苗,还可以护住薯苗的根,而后将缆绳放在了船上不起眼的地方,负责检查的西班牙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去检查一根打水绳,况且外表看来没什么不同。就这样有惊无险,陈振龙顺利地躲过了港口的出境检查。

经过七昼夜的颠簸航行,陈振龙父子终于带着薯苗安然无恙地回到了福州。船刚靠岸,陈振龙顾不上休息,立即忙碌了起来。

陈振龙知道甘薯藤离开了水就很容易枯死,在此之前,必须把甘薯藤栽培起来。

于是,陈振龙马不停蹄赶回自己的家乡长乐,亲自在自己的住宅附近开垦一块地,把甘薯藤插入土中试种。

陈振龙还让儿子陈经纶给福建一名叫做金学增的官员致信,信上写明了番薯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朝廷能够拨付一块土地专门用作种植试验。

这是造福万世的大功德,金学增不敢怠慢。那一阵子陈振龙父子对谁都不放心,亲自守在试验田的附近,在四个月的时光过去以后,这株藤蔓长出了一小片的茂盛叶子,当他们慢慢把土铲开的时候,陈振龙感动莫名,他看到了吕宋岛他们吃的那种食物,一模一样。

第二年,福建大旱,粮食歉收,又有很多人吃不上饭了。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称家里有从吕宋带回来的红薯可以食用,抵挡灾荒。巡抚并不知红薯为何物,但眼下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试试。试种成功之后,巡抚听闻大喜,并下令广为种植,解决了当地的灾荒问题。

陈振龙也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大力赞赏,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带给了很多人活下去的希望。

番薯的价值极其大,它富含十足的营养,还提高了国人的身体素质。

后来有人感激金学曾巡抚,称之为金薯,因为是国外传播进来的,大家又称之为藩薯。陈振龙的后代又将红薯的种植方法传播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因为高产,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

说红薯为大明“续命”至少50年一点也不为过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经过了唐朝这个盛世之后,中国的人口总数尚且不足一亿,后来元末时期天下大乱,人口更是骤减。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时候人口数只有6千万上下,而到了万历年间却突然暴增到了1.6亿,而也就是从这以后,中国的人口开始呈猛烈增长的趋势。

在陈振龙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一直没有放弃过对番薯的推广,他的孙子陈川桂曾带后辈到中原以及北方地区推广番薯,陈川桂之子陈世元也曾到浙江等南方地区推广。以至于在清朝期间,番薯已经基本在全国范围内被种植了。小小的红薯,解决了太多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到清末时已经达到了4亿,朱薯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到了今天,番薯已经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因此后人们称他为“甘薯之父”,他也是中国人最敬佩的“小偷”。

陈振龙带回的番薯藤和金学曾的极力推广使福建人感恩戴德,他们为他两建了“先薯祠”开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

陈振龙也因此被郭沫若称赞“功勋当得比神农”

版权声明:
投稿作者:烟碎雨落花甽醉
链接:https://www.kaoshiji.com/p/4122.html
栏目:小知识
本文由本站用户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考试集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点击 “举报”


登录 后发表评论
1条评论
茶笺油灯
1楼 · 2023-12-14 11:19:01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