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哪个朝代的人物(慈禧凭什么能掌权47年)

不坠青云小知识 2023-12-14 11:18:36 327阅读 举报

慈禧太后是清朝的。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而慈禧能掌权47年,主要是因为皇位继承人很少,太后的身份与地位很特殊,能很好地处理与爱新觉罗家族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改年号登基的女皇帝,她就是武则天。

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这辆腐朽的马车驾驶者却不是正经的皇帝,而是皇太后——慈禧。

慈禧稳固掌权四十七年,只因手中有三张王牌。

从秀女到太后

慈禧太后,又称叶赫那拉氏·杏贞,乳名“杏儿”,满洲镶蓝旗人,后来因位尊太后,家族得以抬入上三旗的镶黄旗。

她生于1835年11月,比咸丰帝小4岁,是一位模样俊俏的美人。

慈禧原是一个标准的满洲良家女子,住在北京城的胡同里,父亲和祖父都是清王朝普通的中层官员,生在小康之家里,过得还算富足。

按照清朝的祖制,八旗官员的成年女子都要参加选秀女,选不上秀女方可以另嫁他人。

1851年,年方20的咸丰帝刚刚登基,就为空虚的后宫填充妃嫔,命令内务府甄别和挑选秀女。

慈禧当时16岁,被镶蓝旗的官员们登录在案。

第二年的3月,慈禧在一众女孩子之中被挑中,她很兴奋,在家中细细地打扮好,坐上了前往紫禁城的骡车。

慈禧最开始被封为兰贵人,位份低于皇后。

1854年3月,兰贵人晋升为懿嫔,成为入宫后除皇后之外第一个晋升的妃嫔。

1856年4月27日懿嫔生下了一个阿哥。

这是咸丰的第一个儿子,他虽然早早就有了妻妾,但是子嗣很艰难。

作为皇帝,他的子嗣事关国祚,所以一直没有儿子,咸丰的心理压力也很大,第一个儿子的降生,让他从心底松了一口气,一高兴干脆大笔一挥把晋封懿嫔为懿妃,不久又晋封为懿贵妃。

不出两年,咸丰迎来了第二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呱呱坠地还没到一天就夭折了。

慈禧的儿子成为唯一的皇子,将来要继承帝位,成为皇帝,这让朝堂和宫中的很多人对她敬重三分。

好景不长,1860年9月22日,咸丰帝逃离北京的那一天,英法联军快要攻进紫禁城,八旗绿营的长矛和蒙古马队的马刀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

他带着皇后钮钴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年幼的小皇子载淳、一班朝臣和无尽的耻辱,咸丰帝离开了京师。

到了避暑山庄之后,咸丰完全不问政事,躲避现实,他实在不想批阅奏折,就会让认识字的慈禧来协助,阅读之后略作划痕、折角,好让军机大臣心领神会。

也是这样,慈禧才对政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朝中大臣的派系组合,对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尽数掌握在手中。

在此时,慈禧手中第一张王牌已经快要产生,后来帮助她政变夺权的大臣就在其中。

在知道自己与有为之君和中兴之主彻底绝缘之后,咸丰帝完全放纵了自己,饮鹿血、喝醇酒、玩女人,终于在1861年病入膏肓,八月死在了避暑山庄。

临死时,咸丰帝宣谕载淳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为了防止八大臣擅权专断,咸丰帝给了皇后钮钴禄氏一方印章“御赏”,给了皇太子一方印章“同道堂”。

皇太子年幼,“同道堂”由生母叶赫那拉氏代管。

就这样,昨日还是后宫中威风八面的贵妃,皇帝驾崩后,叶赫那拉氏更加母凭子贵,一跃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皇太后。

新皇年幼,权力已在悄然之中落到了新寡而年轻的太后手中。

用三张王牌稳坐权力之巅

咸丰死的时候,其实有遇见他身后可能会出现的政坛风雨,所以他所拟定的方针里,谕旨是由八大臣代拟,盖上两方印章才有效的。

但是这样设计周全的政治安排,却没有换来政治宁静。

大清王朝,山雨欲来风满楼。

同治小皇帝即位之后,尚是年轻,而且之前帮咸丰皇帝批阅奏折尝到了权力甜头的慈禧再也不能满足于深藏在后宫里,她要走到台前,垂帘听政。

牝鸡司晨,那帮大臣怎么可能容得下,于是载垣、肃顺等御前八大臣激烈反对。

八大臣冥顽不灵,慈禧便开始鼓动慈安和她一起与八大臣争夺权力。

在这一场政治倾轧之中,慈禧走向权力巅峰时的第一张王牌出现,那就是同样渴望权力的恭亲王奕訢

1861年农历8月1日,恭亲王奕訢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他是受到慈禧的召唤而来。

此次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慈禧要和恭亲王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政变夺权。

1861年9月23日,咸丰皇帝梓宫从承德起灵驾返京。

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一行,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与皇帝梓宫兵分两路回京。

9月29日,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一行因走小路捷径,所以比灵驾提前四天抵达京城。

紧接着,两宫皇太后便在大内召见恭亲王等人。

9月30日,慈禧太后伙同奕訢发动政变。

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缮就之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

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任,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退出军机。

撤职的撤职,流放的流放,砍头的砍头,慈禧解决了她夺权路上的大部分阻力。

三天之后,载淳在太和殿即位,到了11月1日,两宫太后正式在养心殿实行垂帘听政,二人的座位和同治皇帝的宝座,仅仅只有一张黄幔在中间相隔。

当时慈禧的皇牌心腹奕訢,为了让太后们垂帘听政更具合法性,也方便他把控朝政,他还伙同几个大臣特地制定了《垂帘章程》,堂而皇之地走到幕前。

不过慈禧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状态,而且昔日的心腹奕訢也在权力的浸润下逐渐脱离了她的控制。

于是,慈禧开始卸磨杀驴。

在成功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訢如日中天,恩宠备至。

奕訢成为慈禧面前的红人,升为议政王,执掌军机处,掌握了中枢权力,权倾朝野。

被权力养得飘飘然,奕訢逐渐开始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控制同治皇帝,直接接触最高权力。

所以此时,宫中出现了两雄并立的局势。

此外,奕訢“安外攘内”的策略让军机处的人对他很恭维,洋人对他也很赏识,他在得意之中不再把慈禧放在眼里。

但是,慈禧的权力欲极强,她绝不会容忍奕訢独揽大权,奕訢越是成功,她就越是记恨,终于产生了要铲除奕訢的决心。

1865年,翰林院编修署日讲官蔡寿祺上奏参劾奕訢,列举了奕訢贪墨、骄纵、揽权、徇私四大罪状。

慈禧利用蔡寿祺这一参劾,假小皇帝之名,亲书谕旨,着革去奕訢一切差使,并善后安排诸大臣和亲、郡王替代奕訢诸职,但是,奕訢绝非一下子就能打倒的。

在各大臣的请求下,奕訢复被录用,只是被撤去了议政王衔。

一直到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 ,法国入侵越南,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并把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中法之间发生战争已不可避免。

慈禧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假公事而泄私愤,以奕訢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彻底罢免了他,并且改组军机处。

所以,从第一张王牌奕訢的下场可以看出,慈禧为了权力是什么都会做的,在帮她站稳了脚跟之后,奕訢也就失去了他的作用。

慈禧在掌权四十多年中的第二张王牌就是她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身份——正统皇权的身份(皇帝的生母)。

有了这个身份,慈禧可以堂而皇之和联合特权阶层满族亲贵取得统治权。

在慈禧当政期间,为了巩固权力,在用人行政上极重平衡。

比如通过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起家的汉族地方实力派,本已有“外重内轻”之势,在晚清又通过办各项洋务事业,为自己积淀权势筹码。

她便扶植自己钦点的探花、清流出身、独树一帜的张之洞与之抗衡。

晚清时期清流党人极力主张对外强硬,武力抵抗外侮,大有褒贬朝政之意。

她又将以弹劾大臣著称的清流党人张佩纶外放福建,并兼署理船政大臣会办海防。

结果在中法战争中马尾海战福建水师一败涂地,张佩纶也因此获咎被流放,虽然中法战争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慈禧太后的权力却是越握越紧。

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后,逐渐用满抑汉。

“戊戌政变”后,针对清政府处决“戊戌六君子”,舆论对清政府的满汉政策、满汉权力格局多有质疑:“外间浮言以诛乱皆属汉人,遂有朝廷内满外汉之意。”

对此,慈禧宣称:“朝廷执法岂有满汉歧视之理?”宣称“国家一秉大公,毫无成见”。但其实,这都是慈禧诡计多端的托词,实际上“戊戌政变”后,慈禧持续重用满洲亲贵。

庚子期间,义和团作祟,慈禧恨之入骨,于是她重用的宗室王公端王、庄王等人,将他们拉拢到自己的阵营联合,又联合满汉大臣中的守旧派,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虽然对义和团恨之入骨,但慈禧还是想要借义和团运动打击异己,极端排外。

慈禧太后的正统身份是很受朝中老臣、重臣的认可的。

虽然晚清重臣曾国藩与其亲密幕僚赵烈文议论清廷政局时即曾评价说包括慈禧太后在内的两宫太后,并没有迥异于常人的政治见解或才能手段。

但是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实行的虽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看起来似乎慈禧太后与肃顺等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权力是旗鼓相当,难分上下的。

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占据有新帝生母的更有利的地位,更便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其在与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掌握清廷部分兵权的僧格林沁,也坚决维护慈禧太后的皇权代表者的政治地位,坚持在其奏折中必要书写“”、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的字样。

兵部侍郎胜保更是明确提出:“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要想真正使人相信当时清廷的最高权力仍掌握在皇帝之手,必须由“皇太后权宜听政,二圣并崇”,“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

在对恭亲王奕訢的多次贬抑打击中,慈禧太后同样也是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正统皇权代表者的政治优势。

慈禧太后稳掌权力的第三张王牌就是“祖宗之法”。

清王朝自天命汗努尔哈赤至宣统小皇帝溥仪,共计12帝,这12位皇帝的子女之多寡,与大清王朝的兴盛衰败有着一定的密切关联。

天命大汗努尔哈赤,一生共有16子,8女;崇德帝皇太极,一生共有11子,14 女;顺治帝福临,一生共有8子,6女;康熙帝玄烨,一生共有35子,20 女;雍正帝胤滇,一生共有10子,4女。

乾隆帝弘历,一生共有17子,10女;嘉庆帝一生共有5子,9女;道光帝一生共有9子,10女;咸丰帝奕詝,一生共有2子,1女;同治帝载淳、光绪帝、宣统帝溥仪三人一生子女皆无。

清王朝后期皇室子孙的凋零,正是给了慈禧玩弄“祖宗家法”的空间,可以说,慈禧的第三张王牌“祖宗家法”是和她的权力相辅相成的,不管是顺还是逆,她的权力越大,“祖宗家法”所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慈禧曾用铁血手腕逆“祖宗家法”,保住自己的权力。

1875年1月初,同治皇帝病死。

由于同治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便成了问题。

按照清代的祖宗家法,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中选出一男性晚辈继承帝位。

同治皇帝载淳是“载”字辈,其下是“溥”字辈,按祖制,应从“溥”字辈中选一人继承帝位。

但立“溥”字辈的人继承帝位,慈禧将因其孙辈为帝而被晋尊为太皇太后,位虽尊却不能再垂帘听政。

所以慈禧不惜违反众意,破坏祖制,置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一再强调不能更改的“家法”于不顾,坚持一定仍要从“载”字辈中选择嗣帝,也就是说,要从同治皇帝的平辈、即诸堂兄弟中再选新皇帝。

最后慈禧挑中了四岁的光绪皇帝,完全将这个奶娃娃拿捏在了手中。

慈禧之所以在这件事上可以置祖宗家法于不顾,还是因为她的第二张王牌,合法合理的正统皇室身份,而且权力也越来越大。

对于慈禧来说,这第三张王牌可以随着她境遇的变化任意使用。

皇位承继程序、制度是任何王朝最重要、最核心的程序和制度,但慈禧连这种事关王朝安危的“祖宗之法”都任意破坏,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上,足见其心中根本没有任何“祖宗之法”。

不过,二十多年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镇压维新运动时,其最重要的“理由”却是维新改变了祖宗“成法”违背了“祖制”和“家法”破坏了传统。

慈禧这次是冠冕堂皇地亮出了这张祖宗家法的王牌。

由于惟恐“维新”削弱自己的权力,所以她在1898年9月末发动政变,把大清皇帝正统的皇帝光绪帝囚禁了起来,大肆下令全国范围内对维新党人进行追杀。

政变发生当天,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召一些重臣跪于案右,光绪皇帝跪于案左,对光绪疾声厉色问道: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型。何物康有为,能胜于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聩,不肖乃尔!”

“变乱祖法,臣下犯者,汝知何罪?试问汝祖宗重,康有为重,背祖宗而行康法,何昏聩至此?”

慈禧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已经说得很重了。

在立皇帝时,慈禧置祖宗家法于不顾,而威胁到自己的权力时,慈禧却成为了“祖宗家法”的卫道士。

慈禧用“祖宗家法”训斥变法的光绪,他头也不敢抬,诸大臣更是不敢吭声,可知这张王牌的重要性。

将王朝推向深渊

慈禧用三张王牌把控大清朝朝政近五十年,期间经历了光绪、溥仪两位皇帝,虽然她在溥仪即位第二天才去世,但也算是最后一次决定了这个王朝以后的道路。

有人说慈禧是幸运的,她死的时候大清王朝还没有彻底覆灭,她仍然是风光大葬。

这个有着武则天的野心,却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手腕的女人,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末路时搅动风云,为黎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痛苦。

版权声明:
投稿作者:不坠青云
链接:https://www.kaoshiji.com/p/4055.html
栏目:小知识
本文由本站用户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考试集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此文章存在违规行为,您可以点击 “举报”


登录 后发表评论
1条评论
若相离
1楼 · 2023-12-14 11:12:36

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获胜。 ——巴克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