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在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本来建校在北京。由于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为保证科大校内与两弹一星工程相关的科研***和学生,党**决定将学校南迁合肥。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扎根安徽的科大失去了重回北京的机会。
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是我国***高校之一。不少人疑惑,原先是在北京创建的中国科技大学为什么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呢?
中国科技大学的建校历史
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中国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都较为薄弱。而当时的新中国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着外部和内部许多威胁,一方面临国内经济重建的困境,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军事封锁依然严峻。那时国内薄弱的科技力量难以支撑起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求。
当时在中国,虽然有中国科学院里一众***的科学技术人才,但科技后备力量不足,仍需补充新鲜血液。而当时中国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而中国科学院依托自身优势,在国家支持下,创办了一所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运而生。
为何需要迁出北京
1969年,受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下发,决定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一众学校迁出北京,陆续迁往安徽、河北、陕西、山东等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京校外迁”事件。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经历了搬迁、合并、改制等过程,对学校的发展影响比较大。
后来,这些学校一部分回到北京复学,如北京农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一部分分为两地办学,在北京重新开办一个学校校区,如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石油学院;还有一部分就留在搬迁地扎根,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机械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等。
如何选中合肥的
当时科大预备搬迁后,就分为两队,前往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合适的搬迁地址。当时的湖北沙市有中国科学院的干校,原本以为去湖北沙市较为容易被接纳,但这一队遇到了一些困难,湖北沙市表示没有接纳一所学校的能力;同样的,尽管前往湖南省的一队带有当时*****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的亲笔信,但仍然遭遇了婉拒。
这两队回到北京后,汇报了这一事实。随后,中国科技大学又派出了两队,让他们前往江西省和安徽省考察选址。江西省明确表示不能接收中国科技大学,这一个小队也受到了打击。
而来到安徽的另一个小队,却受到了当时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将军的热情招待,他表示一定会保住中国的科技苗子。他们一开始去往宣城考察调研,发现宣城的条件无法满足科大搬迁的需求。在他们无奈地在回去北京的路上时,却接到了迁往安庆的通知。这样,中国科技大学就迁往了安徽省的安庆市。
当时的安庆市的条件极为困难,无法接济这样一个庞大的学校。甚至由于安庆办学条件过差,还出了几次事故,因此当时来到分批次来到安庆的校革委会常委紧急通知原本准备迁来安庆的第三批次师生,让他们暂缓搬迁。
1970年,相关人员将这样的困境告知了李德生,他们共同商定将中科大迁往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市。于是,李德生亲自安排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师生暂用。到1970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搬迁,就此安顿了下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搬迁过程中,运货量足足达到了865吨,装运出书籍、器材等物件一共35000多箱;迁出教师家属490多户;组织教师、学生、职工的搬迁足足达到了6000多人次,工程十分浩大。
然而无法避免的是,搬迁过程中损失了近三分之二的器材用具,流失了一半以上的教师,办学条件极为困难。这一段南迁的历史,是一段血迹斑斑,刻骨铭心的流浪史,在科大学子的心中也应当被永远铭记。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大学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并施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面向世界,开放办学;首创少年班;创办***个研究生院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新崛起,为改革开放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科技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上世纪,中国科技大学浴火重生。今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必然在静默中孕育又一次科技腾飞。
“讽刺”和“怜悯”是一对善良的忠告者。前者含着微笑使人生可爱,而后者噙着泪水使人生神圣。——法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