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学院前身为1952年建立的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1985年,学校恢复河海大学校名后设立水资源水文系;1995年,学校内部机构调整,成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2002年,调整为水资源环境学院,2007年调整为水文水资源学院。
1952年,水文学家刘光文教授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文专业,并于1955年招收研究生,是我国第一批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点。1981年首批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1年获世界银行贷款“中国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资助,1993年建成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1996年列入“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专门议案,在我校设立UNESCO国际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培训与研究中心。2001年,批准设立水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列入“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学院设有水文水资源系、城市资源环境系、地理信息科学系、水务工程系、国际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培训与研究中心、中德水资源研究所、水文水利自动化研究所、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所、水资源环境实验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具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水文学及水资源、生态水利、城市水务,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水文学及水资源、生态水利、城市水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90人,双聘院士2名,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20名,副高30名,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设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务工程”4个本科专业。1996年以来主持与承担600余项国家973计划、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和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9000万元,发表论文582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6部,获部省级以上奖42项,参与国际学术交流170人次。
多年来,学院一直秉承“继承与发展”的方针,注重学术积累,已逐步形成覆盖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3S技术应用领域的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有一支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有全国较齐全的水文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研究设施,并与国内外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紧密跟踪与引导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参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水文水资源及环境问题,总体上居国际先进水平。
河海大学环境怎么样
由于疫情影响,各学校学院开课时间不一,基本在8月底9月初的样子。
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环境学院。学制四年。我国著名环境水力学创始人之一张书农先生于1978年创建了环境水利科学研究所。1986年成立环境工程系,并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993年取得了环境工程硕士授予权、1998年取得了环境工程博士授予权、2000年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成果
河海大学环境怎么样介绍如下:
河海大学环境还不错。校园环境优美河海大学校本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并在常州市、南京市江宁区设有校区,总占地面积2302亩。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众多的人文景观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河海大学(Hohai University),简称“河海(HHU)”,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河海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创建于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1924年与国立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生导师有哪几个人及他们的介绍
主要成果:
1、城镇污水高效脱氮除磷与尾水资源化技术(该项成果为国际先进),该项成果2012年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实现了产业化,已在10个以上污水处理厂得以推广应用。
2、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规划与污水处理厂优化调控技术,通过系统规划与优化,实现低碳排水与城市排涝安全,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利用;借助活性污泥模型优化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实现节能减排。
3、印染废水分质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水专项课题),该项技术已在多家印染企业推广应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4、水工程设计与优化,采用先进的研究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
在研项目:
1、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污水处理系统区域优化运行及城市面源削减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011ZX07313-002)
2、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园区化乡镇工业废水氮磷深度削减及资源化成套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12ZX07101003)
3、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富营养化及有机复合污染水源原水高效低耗预处理技术研究”(708047)
4、江苏省太湖治理科研课题“太湖流域上游地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利用方案研究”(TH2012302)
5、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低氧生物倍增污水处理技术与模块化装备研发及产业化”(R201302)
河海大学 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 负 责 人: 院长:王超
党委书记:陈杰 联系电话: 025-83786971 电子邮箱: rltang@hhu.edu.cn
办公地址: 水利馆西楼四楼
学院主页: http://hjxy.hhu.edu.cn/
河海大学环境工程导师:
张松贺,男,1977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并获取博士学位,并在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工作。
电子邮箱:shzhang@hhu.edu.cn.
倪利晓 ,女,197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污染控制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藻类控制与抑藻剂研发、氮磷脱除及资源化回收利用、人工湿地控污技术及抑堵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电子邮箱:nilixiao@hhu.edu.cn
陆光华,女,196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主要从事有机污染化学、污染生态化学及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电子邮箱:ghlu@hhu.edu.cn
陈卫 (1958-),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水处理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水处理技术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等。
兼任住建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江苏省建筑节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
给水排水》、《河海大学学报》、《水资源保护》和《供水技术》等学术刊物的编委。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水专项
子课题2项,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30余篇;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
项,已获授权专利3项。获住建部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建设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电子邮
箱:cw5826@hhu.edu.cn
祝建中,男,1970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环境材料对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撰写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电子邮箱: Zhuhhai2010@hhu.edu.cn
袁旭音,男,1964年生,教授,博导。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地球环境系统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环境地学、水环境保护和
区域污染评价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12篇,为多家国内外核心环境类杂志的特约评委。获
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
“333”工程三层次入选者。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攻关项目1项,参加科技部中外合作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公益项目2项,水利部公益基金项目1项,教
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1项。
电子邮箱:yxy_hjy@hhu.edu.cn
自助是成功最好的方法。——拉斯金